一、目的
建立規范的廢液回收工作流程和操作規范,保障人員安全和環境保護,防止廢液泄漏、火災、爆炸等安全事故。
二、適用范圍
適用于化學實驗室、生產車間、研究機構等產生的各種化學廢液的分類收集、暫存、轉運及管理。
三、職責分工
- 廢液管理負責人:負責廢液回收制度的制定、實施監督及協調處理。
- 操作人員:負責廢液的分類收集、轉移及現場安全操作,必須經過培訓。
- 安全環保部門:負責監督檢查廢液回收規范執行情況,組織應急處理。
四、廢液回收操作規范
1. 分類收集
- 按廢液的化學性質(如酸、堿、有機溶劑、重金屬廢液、易燃易爆、劇毒等)進行分類。
- 嚴禁不同類別廢液混合,以免引發危險化學反應。
- 分類標準應明確,并在廢液收集點設立醒目標識。
2. 廢液容器要求
- 使用符合國家標準和化學性質相適應的專用容器(如耐腐蝕塑料桶、玻璃瓶、不銹鋼桶等)。
- 容器需完好無損,密封性能良好,避免泄漏和蒸發。
- 容器外部必須標明廢液名稱、危險特性、產生日期及責任人。
- 容器容量應適中,避免超載。
3. 廢液收集流程
- 廢液應及時收集,避免長時間在實驗臺或非專用區域存放。
- 收集時佩戴防護手套、防護眼鏡和必要的防護服。
- 使用專用設備(如漏斗、輸液管)避免濺灑。
- 對易揮發、易燃的有機溶劑廢液應在通風柜或通風良好區域操作。
4. 臨時存放
- 臨時存放區應遠離火源、高溫區和人員密集區,設有防火、防泄漏、防爆設施。
- 臨時存放場所應通風良好,地面應平整且有防滲漏措施。
- 存放區明確標識“危險廢液存放區”,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和應急處理設備。
- 廢液存放容器應定期檢查,發現破損或泄漏及時更換。
5. 轉運與處置
- 廢液轉運前須確認容器密封良好,標簽清晰完整。
- 轉運過程應避免劇烈碰撞和泄漏,使用防震、防漏專用運輸工具。
- 嚴格遵守相關環保法規,委托具備資質的單位進行廢液處理。
- 轉運記錄應完整,包括時間、數量、品類及接收單位。
6. 應急措施
- 配備廢液泄漏應急包(吸附材料、中和劑、防護用品等)。
- 制定廢液泄漏、火災、人員接觸等應急預案,定期組織演練。
- 一旦發生泄漏或意外,立即按預案處理并報告相關部門。
五、人員培訓與管理
- 所有廢液回收相關人員必須接受操作規范、安全知識和應急處置培訓。
- 培訓內容包括廢液性質、分類方法、個人防護、操作流程和應急處理。
- 定期復訓,確保人員熟悉操作流程和安全要求。
六、記錄與檔案管理
- 建立廢液產生、收集、存放、轉運和處置的完整檔案。
- 詳細記錄廢液種類、數量、產生時間、存放位置和處理情況。
- 記錄應保存期限不少于國家法規要求,便于監督檢查。
七、安全與環保注意事項
- 禁止在廢液回收區域吸煙、明火及使用可能產生火花的設備。
- 防止廢液蒸發或氣體泄露,保持良好通風。
- 定期檢查廢液容器和存放環境,確保無腐蝕、泄漏或異常。
- 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,防止非法排放和環境污染。
八、相關法規與標準參考
- 《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》(GB 18597)
- 《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管理辦法》
- 《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》
- 地方環保和安全生產相關規定